新绛,中贯汾河,地分南、北。民间传统节日,各地大同小异,故民谚云:“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家家早起,放炮接神,祭祀祖先,迷信冥中之神,能佑家人平安。然后将除夕日堆放院中的柏枝炉点燃,谓之旺火,希冀家业发达,人丁兴旺。接着小辈人给老辈人拜年,老辈人则赐其压岁钱,意愿老者永康,少者长命。再全家团坐吃饺子,表示团圆。饭后到亲友家拜年,互相祝福。习俗初一走舅家,初二上丈人家,初三以后是姑姑、姨姨家等。初五称破五,大孝未满三年者方出门走亲访友。
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灯节。俗传“冷淡的初一,热闹的十五”。这天是正月里最热闹的一天,家家张灯,处处结彩,街巷架秋千,红火热闹进城竞艺献技。晚间家家以面塑吉祥物祭祀神灵,各神位都要点直径寸许小油灯,俗称灯碗。贴提滴金,统名为伴灯。逛灯市,回来吃元宵。这天妇女,巧妆打扮,结伴游玩,上寺庙烧香,称走百病。城内流传民谣:“上寺坡(塔寺),过柳巷,悬崖寺里等老婆”。
农历正月二十日 家家食煎饼(用菜蔬同面粉拌成糊状,用油煎熟、俗称煎饼),称为添仓,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初二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由于大地解冻,百虫苏生,故这天家家洒扫庭室。民谚:“二月二、拍簸箕,疙蚤壁虱不得上炕哩”。又,这天有女儿家踏青,小儿家放风筝等。童谣:“二月二,吃糕儿、银子攒下一包儿”。
农历三月初三 俗传与灶君爷有关。春节时在灶君前献的面塑枣山,三月三取下油煎或火烤,全家分而食用。民谣:“三月三、搬枣山,银子就往屋里搬。”自此日,天气渐暖,着换季衣服,民谣:“三月三,穿衫衫,不穿衫衫是憨憨”(憨憨,方言。意为神经不正常)。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前后为传统祭祖上坟的日子。家家门前插柳,吃凉面(寒食)。到郊外踏青,祛百病。
谷雨节 相传这天是蝎子外出的日子,家家卧室门上贴黄纸画的降伏蝎子的图符。儿歌:“谷雨、谷雨,蝎子哭哩。哭得怎楞,不得出哩。”
农历四月初一 家家门上插槐叶或皂角刺。传说为关羽磨刀日,如近日有雨,称磨刀雨。
农历五月初五 端阳节。这一天吃粽子,供神用老虎馍。喝雄黄酒,用雄黄末点小儿的的手心、足心及眉心,据说可以避邪气,禁五毒。门口贴老虎,小儿带香包及五彩丝线索。家家院门还要插蒲剑艾叶。
农历六月初六 估衣节。家家将棉制、毛料等衣被、书籍放在日下曝晒,以防虫蛀。这天又是府君爷的生日,演变为城镇最大古庙会,届时,唱百戏,闹红火,县城商贾云集,在府君庙前坐地设摊,买卖贸易。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隔,幸有喜鹊聚集成桥,两人才得以相会。据说晚间坐于树荫或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哭声。另,女儿家在水中摸针,以乞手巧。
农历七月十五日 鬼节。用油炸面人祭祖,据传所炸油人是秦桧。怀孕妇女晚间到河神庙放河灯。后演为盂兰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陈列月饼、瓜果、毛豆供月儿爷。家人团坐、吃月饼象征团圆,吃毛豆,庆秋禾丰收。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文人习惯于这日饮酒赏菊,登高赋诗。
农历十月初一 鬼节。家家上坟添土,烧化纸钱、纸扎衣物,俗称送寒衣。
冬 至 农村习俗称为小年。这天城乡大都吃饺子。学堂由东家或村学董设席摆宴,祭孔酬师。冬至开始数九。农历腊月初五俗名五豆。用五种豆子煮稀饭。
农历腊月初八 俗称腊八。用糯米加入红枣等煮稀饭名叫腊八粥;也有用大米熬汤加豆腐稍子,也叫腊八粥。据说鸡儿喝了腊八粥就开始产蛋。民谣:吃了腊八饭,鸡儿就下蛋。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据说是灶君爷上天述职的日子,人们怕他上天说真话,就用糖瓜供献,使他开口不得。这天还要用面烙成饼,切成小菱块,在给灶君爷烧纸时放入,然后捡出,小儿食用,俗称炒蛋。为灶君爷坐骑的草料袋。从这天开始人们就着手准备新年的衣服等物,蒸馍、做菜、扫除庭院等。俗言“二十三,爷上天”。
农历腊月三十日 除夕日。白天打扫,贴门神,贴春联,摆柏枝炉,然后包饺子,准备新年的早餐。晚上不睡,叫作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