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人才招聘
拼车信息
租房转让
房屋买卖
求职简历
征婚交友
二手车辆
出售求购
便民电话
商家信息
生活
新绛新闻
新绛视频
新绛
新绛特产
新绛景点
新绛美食
新绛名人
新绛历史
新绛民俗
便民
实用工具
违章查询
网站帮助
招商合作
联系我们

山西日报》新绛县祖孙三代在石头上耕耘【图】

2015-09-24 20:20:31 浏览:3306

 

9月14日,文博会闭幕前夕,展厅内参观者仍络绎不绝。在运城展区,1.2米高、散发着古朴之气的狮子对望石墩、精雕着“松鼠吃葡萄”图案的石鱼缸、古色古香的石花架……这些手工石雕吸引着众多爱好者

〖核心提示〗
   新绛县西庄村石雕起源于明朝中期,历经500年薪火相传,曾被誉为“绛州美石雕”,它以青石加工为基础,其雕刻作品坚韧细腻、圆滑光润,其名目繁多,尤以牌坊、石狮、桩柱、扇屏、过门石、拴马桩、门墩等著称。近年来,专家在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尧庙、秋风楼等众多民居古建筑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新绛石雕精品。如今位于新绛县北张镇西庄村的一户古民居内还有保存比较完整的石雕精品清道光七年的《朱子治家格言》照壁和松鹤柏鹿插屏。


    然而这项令西庄村民引以为自豪的技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文革”冲击和制作简陋等因素影响,石雕产量低下,家家户户停产,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陆续恢复生产。


    泽荣石雕的创始人,今年76岁的家泽荣老人正是西庄村石雕业复兴的领路人。而他们一家因石而兴、三代传承石雕艺术的故事也在当地被传为美谈。

从石匠到石雕艺术家

    60年前,当他十几岁,孤身一人来到吕梁山余脉马首山脚下的这个叫西庄村的小村子里落户,当他跟在一群石匠身后,去山里搬运石料以此来换取生产队里的工分时,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他能建起一座带着展示厅的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石雕工厂;不会想到,他会把这门古老的手艺从濒临消失的边缘挽救回来,并且代代传承下去;不会想到,在他的影响下新绛县北张镇西庄村这个仅有3000多人口的小村子居然出了几百户做石雕的,并以石雕远近闻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他的名字叫家泽荣,西庄村改革开放后,最早做石雕的人,是一个从石匠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石雕艺术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偷偷摸摸跟随村里的老一辈石匠们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家泽荣迫不及待地跟一位喜欢画画的朋友结伴去全国各地有石雕的地方参观学习,回来后,就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作坊,接一些粗活,像石磙、石磨、石碑、庙里的功德碑等以养家糊口。那时候的他充其量也就是个技术还不错的石匠。


    切割机的出现改变了家泽荣的命运。切割机在前期的使用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家泽荣终于可以一遍一遍不断地练习他当年学到的精雕技术,慢慢地在大量的实践中完成精彩的蜕变:会用圆雕、浮雕、线雕、平雕等各种各样的雕法了,能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古今名人、佛像、动物、花草了,能雕出古老图腾的吉祥涵义了,能精准的修补古老残缺的老石雕了……这些精品,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想要学习的村里人。


    1989年家泽荣创立了新绛泽荣石雕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不仅规模是西庄村最大,精品最多的,而且带动了村里1/3的人从事了这个行业,并通过石雕实现了致富梦。


    如今76岁的荣老先生,早已经将厂子交给儿子家雨顺,自己仅做技术指导。闲暇,他常常在新绛县石雕创业园里转,不时走进别人家的厂子或者展览室里给指导一二。

代代传承的泽荣石雕

    一个3岁左右,顶着个蘑菇头,左手拿小锤、右手拿雕刀的小姑娘坐在一堆石头中间,正对着面前一块比她低半头的石头雕琢,有模有样。这是记者在家泽荣的孙子,家雨顺的儿子家金辉的手机里看到的一段视频。家金辉用父亲独有的溺爱的口吻说:“她刚会走就喜欢弄石头,现在更是不得了了,一起来就要干活,不让干都不行。”


    这就是泽荣石雕手艺代代传承的方式:从小泡在石雕的环境里,随处可见、耳闻目睹的都是关于石雕的信息。在家,看到的是父辈们制作石雕的一道道繁而不乱的工序,外出则跟着父亲出没于那些文物古建之中,没有人强迫,可时间和环境就慢慢地带着你找到人生的方向。他们用了一种最简单可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76岁的家泽荣,50岁的家雨顺,26岁的家金辉,甚至于仅仅只有3岁的家金辉的小女儿,古老的手艺从一代人的手里自然而然地传到第二代、第三代,且在第四代稚嫩的心房上不经意间播下了种子。


    能世代相传的民间手艺的传承大抵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在“家”家,传承的还有一种精神——不轻言放弃,不昧着良心赚钱。


    30年前,家雨顺跟着父亲开始学习石雕艺术时,父亲就用最朴实的话告诫他:碰到任何一个活儿,不能轻易说自己干不了,要钻进去。父亲不太会说话,但他用行动为儿子做示范。当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客户要求做一件难做或者从没做过的石雕,找别人家都会因为不能做、怕做坏、怕白费工夫又不挣钱而被拒绝,可只要找到家泽荣,再难也给做出来。他说:“咱3天做不出来,可以6天,难就多想想、用泥巴多做模型试试,总没坏处。不能只盯着钱。”


    家金辉有一次给陕西民俗博物馆做了一个石门楼。做好以后,自己觉得还可以,正好爷爷走过来,说不行,有个地方不够精细,让他重新做。家金辉不肯,爷爷硬是不顾高龄拿起切割机准备重新做,结果不小心还把额头划了一道口子。后来,当然是家金辉不忍爷爷受累就自己重新返工,爷爷则在旁边跟他念叨:手艺人生存不易,要把活做到最好,才能有口饭吃。咱不赚昧心钱,一定要让客户挑不出不是。


    家雨顺、家金辉的两双手上,手指与手掌的连接处都是土黄色的老茧,他们告诉记者除了下雨天和过年时能短暂休息,一年四季都很忙碌。


    也许正是这样的传承,精湛的技艺融合质朴的人品、吃苦的精神才让一门源于民间的手工艺散发出迷人的文化芬芳,流传久远!

 

热门推荐

关于新绛588信息网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7 - 2014 新绛588信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