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 “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 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于1987年成立,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业余表演团体,是一所非专门的鼓乐专业学校。绛州鼓乐第一次将广场锣鼓搬上舞台,第一次将民间鼓乐推上高雅艺术殿堂,第一次把地方鼓乐敲响全国,打出国门。从2000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已远离故土在外游荡。演出市场的无序竞争、演出收入的不稳定导致队伍的不稳定,20年来,经他们培养的鼓手有700余人,而流失的人数就达400多人,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有着许多的辛酸和无奈。 |
||
作者:牛晓珉 |
这里是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的新上海剧院,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是来自山西新绛的农民鼓乐团。绚丽多姿、粗犷豪放的鼓乐不仅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还在《今日》(Today)栏目中进行了报道。
位于山西西南部的新绛文化积淀丰富,鼓乐文化在当地十分普及,并入选过“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数据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农民在各地表演鼓乐,但由于受体制、资金等因素影响,民营鼓乐团的市场一直做不大,捧着鼓乐这只“金饭碗”,经常“没饭吃”。
为把鼓乐文化的市场做大做强,提升绛州鼓乐的文化品牌,新绛县组建成立了绛州鼓乐集团公司,邀请国内一流专家打造民族鼓乐精品,用具有人才、曲目、市场资源优势的“龙头”去带动群体。
如今,新绛从事鼓乐表演的乐团已经达到九家,专业演员超过1000人,全县有10000多农民参加鼓乐队,常年到周边城市和乡镇演出,有的还当上了鼓乐经纪人。全县每年鼓乐演出收入达到5000万元。
新绛鼓乐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