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在景公在位期间(前599-前581年)疆域不断拓展,加之为了远离长期威胁晋国公室的赵氏势力,所以在前585年开始策划迁都。
当时大夫们的意见是迁往郇瑕,即今天运城市的临猗县、盐湖区一带。理由是那里肥沃富饶,且靠近盐池,对国家有利。景公又征求韩献子的意见,韩献子说:“不行,郇瑕土薄水浅,污秽容易积累,会影响身体健康。不如新田,土厚水深,住在那里不生疾病,有汾水、浍水冲走污秽,而且百姓服从领导,这是您长期的利益所在。”景公听了非常高兴,便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当年夏四月十三日从绛迁都于新田。
此后,晋国人称原来的都城绛为故绛,而把新迁的都城新田称为新绛,这是“新绛”一名的起源。这座新建的都城从公元前585年始,到前453年三家分晋止,经历了景、厉、悼、平、昭、顷、定、出、哀等9代国君,并有着130年繁荣的历史,约战国后逐渐荒废。
1956年有关部门对晋都新田遗址开始进行大规模探查与发掘,首先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在牛村古城址南发现铸造青铜礼器、工具、兵器、货币以及制造陶器、石器、骨器等遗址,其中铸铜遗址分布面积达三千余平方米。祁村有大片古代建筑废毁后留下的瓦砾,可能是当年祁宫遗址。
1965年至1966年,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在牛村古城遗址东4公里的秦村发现东周祭祀坑,坑中有大量石简,计约5000余件。载书最多达二百余字,最少十余字,反映了三家分晋前夕晋国六卿间的政治斗争及盟誓活动情况,这便是闻名于世的“侯马盟书”。新田晋都遗址位于侯马市境内汾河与浍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上,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严格地说晋国新绛都并不在今天的新绛县境内,而在侯马市,只有部分遗址与新绛县东境相接。今新绛县在春秋时属荀国地,汉代分属临汾县和长修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今新绛县城置临汾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而改平阳县为临汾县。明代正平县并入绛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绛州升为直隶州,辖闻喜、河津、稷山、绛县、垣曲5县。1912年3月,山西省军政府废除府州,本应废绛州改绛县,但因已有绛县,后决定改新绛县。当时改新绛县意义有三:首先避免了与绛县重名;其次启用了春秋晋都新绛的历史地名,突出了地域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全国“咸已维新”的时代风貌。可谓一名而三善备焉。